共收录疾病10312
急性脓胸的图片
疾病名称:急性脓胸
所属部位: 胸部
就诊科室: 心胸外科
症状体征:继发于肺部感染的急性脓胸往往是在肺部感染症状好转以后。又..  详细...
咨询保健问题 购买保健产品 健康自测

治疗

  急性脓胸的治疗原则包括全身治疗。抗感染和脓液引流三个主要方面。

  (一)全身治疗

  鼓励患者进食饮水注意补充电解质。多进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病情危重体质虚弱的患者应给予静脉补液。必要时输入静脉营养。血浆。白蛋白或少量多次输入新鲜血。以纠正贫血并增强抵抗力。促进早日恢复。

  (二)抗感染

  尽早胸腔穿刺抽取脓液作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敏感有效的抗生素。以便尽快控制病情。

  (三)脓液引流

  1.胸腔穿刺 部分急性脓胸的早期。脓液稀薄。经胸腔穿刺很容易抽出脓液。只要选好穿刺部位。均能穿刺成功。穿刺医生亲自胸透。了解脓胸的范围并在透视下确定胸穿部位。如果是局限性脓胸。应先取脓腔直径最大的部位进行穿刺。如果是全脓胸多选在腑后线第7肋间。穿刺时应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一般采取半坐位或坐在小桌前。双臂趴在桌上。以避免患者过于疲劳。并利于穿刺操作。采用2%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穿刺针要选择18~22号的粗大针头。长度要5cm以上。否则难于刺穿胸壁。穿刺要沿肋骨上缘进针。以避免损伤肋间神经血管。针尖一般指向患者的后上方。使针洒进入胸腔后贴近于胸壁。这样不易损伤肺组织。在针尖进入胸腔大量抽液之前。可将针再推入约0.5~1cm。并使针尖的斜面朝向胸壁。这样可以避免穿刺过程中针尖脱出胸腔。也可避免肺组织膨胀后阻塞针尖。便于将液体抽净。每次胸腔穿刺时均应尽可能将脓液抽净。并在抽净脓液之后。经穿刺针向胸腔内注入适量敏感抗生素。部分脓胸经反复胸腔穿刺及全身治疗可以治愈。由于致病菌不同。脓液粘稠。不易经穿刺针抽出时。可以在穿刺时经穿刺针进胸腔冲洗。在抽出部分脓液后。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或2%碳酸氢钠溶液及溶纤维素药物。如胰蛋白酶等。反复冲洗。直到抽出液变清亮为止。注意每次注入的冲洗液量。不要超过抽出的液体的总量。以免造成胸腔内压力增高。使脓淮扩散到其他部位。引起感染播散。胸腔穿刺法不易彻底治愈脓胸的原因是:随着病情的逐渐好转。脓腔越来越小。穿刺定位越来越困难。有时会残留部分脓腔不能彻底消灭。

  2.胸腔闭式引流 急性脓胸发病快。积液多且粘稠。病情危重。有中毒症状的。胸腔穿刺后积液又迅速生成时需行胸腔闭式引流;合并有支气管胸膜瘘或食管胸膜瘘的脓气胸。也需行胸腔闭式引流。

  胸腔闭式引流可用套管穿刺置管法在局麻下切开皮肤约0.5cm。将套管经肋间刺入胸腔。退出金属旬芯。经外套管送入引流管。再退出外套管。皮肤固定并连接引流瓶。此法操作简便。但放入的引流管受外套管的限制。一般都比较细。引流不通畅。不能满足治疗脓胸的需要。另外在退出外套管的时候。会造成引流管周围污染而引起感染。使引流管周围的密封性减退甚至消失。因而使肺的复张受到一定影响。

  肋间切开插管引流法局麻后切开皮肤约2cm。用止血钳纯性分离各层肌肉。直达胸腔。再用弯止血钳夹住引流管前端。直接插入胸腔。此法可以插入较粗的引流管。但是操作较复杂。需有一定的解剖知识和经验。

  近年来。各种型号的胸腔闭式引流专用引流管得到广泛应用。此法是在局麻下切开皮肤约1cm。然后反专用引流管直接插入胸腔。达到一定深度后退出针芯。固定并连接引流瓶即完成胸腔闭式引流操作。此法方便快捷。引流管周围无污染。引流管的粗细可以根据需要随意选择。优点突出。因此应用广泛。效果满意。

  3.介入性治疗 包裹性脓胸好发在疹柱旁沟。由于部位的原因不便放置胸腔闭式引流。如果在后背部放置引流管。患者无法平卧严重影响休息。患者难以接受。作者年年来借用血管穿刺置管方法。行脓腔置管引流冲洗。获得满意疗效。

  用2%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局麻后。用静脉穿刺针刺入脓腔。抽出脓液。证实针尖确在脓腔内后。放入金属导丝退出静脉穿刺针。沿金属导丝放入心血管造影用的猪尾形导管。经导管抽脓并反复冲洗。还可以注入抗生素及溶纤维素药物。此方法的优点是:①导管细且柔软。患者痛苦小。不影响平卧;②导管前端为猪尾状。不会损伤组织。因此可以放心大胆地推进。而将脓腔内的纤维素分隔打开。使其成为一个脓腔便于引流:③导管不透X线。便于在透视下观察脓腔的大小和④开头脓腔在治愈过程中逐渐缩小。导管可逐渐退出。但只要仍能抽出脓液就证实导管仍在脓腔之中。克服了反复胸腔穿刺到最后不易找到脓腔的;困难;⑤导管细。脓胸治愈后拔管时无需换药。此法优点多。疗效确切。今后可望广泛应用。

禾木声明
    本疾病库所提供的有关疾病检查、诊断、治疗心脏预防等所有信息,仅供网友参考和学习,不能代替任何医生的处方和医嘱。

    如果遇到具体的疾病问题,建议尽快到正规医院寻求医生帮助。

    如果您对疾病库有任何建议和意见,请联系400-700-8575。
禾木疾病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