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收录疾病10312
足菌肿的图片
疾病名称:足菌肿
所属部位: 四肢 下肢
就诊科室: 传染科
症状体征:随病原菌菌种,发病部位和病期及机体情况而异,但基本特点一..  详细...
咨询保健问题 购买保健产品 健康自测

介绍
  

  足菌肿是由真菌或放线菌引起的慢性肉芽肿疾病。常见于足肿,侵入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筋膜、骨骼,形成许多穿道及痿管,脓液中有病原体形成的各种颜色的颗粒,足部常肿大呈假性肿瘤样。诊断本病要在脓液中或组织切片中找到颗粒。作真菌培养或放线菌培养,培养出各种真菌或诺卡氏菌,作菌种鉴定。由诺卡氏菌引起者口服磺胺、四环素等长期治疗可以治愈,真菌引起者,常需截肢,可试用氟康唑及伊康唑。

  【病因病理】

  根据病原菌的不同。足菌肿分为两大类:

  (一)真菌性足菌肿(eumyceticmycetoma)由条件致病性真菌引起。目前报告的已有16种之多。如马杜拉足肿菌(Madurellamycetomatis)。波氏足肿菌(Pseudallescheriaboydii)等。近年来发现皮肤癣菌如奥杜盎。羊毛样。铁锈色小孢子菌及石膏样。断发。状与紫色毛疣菌也可引起足菌肿病变。

  (二)放线菌性足菌肿(actinomyceticmycetoma)由放线菌属的巴西奴卡菌(Nocardiabrasilliensis)和马杜拉放线菌(Actinomaduramadurae)等8种引起。

  病原菌不同还表现在颗粒大小。硬度和颜色的不同。如马杜拉足肿菌颗粒一般0.5mm大小。无菌鞘。质硬。黑色;而波氏足肿菌颗粒1mm大。有菌鞘。质软。黄白色;马杜拉放线菌颗粒一般大于0.5mm。质软。有菌鞘。黄白色;而巴西奴卡氏菌颗粒0.5mm大。可有菌鞘。质软。色白;只有白利梯足肿菌颗粒为红色。上述致病菌除伊氏放线菌外都存在于土壤。也是植物的致病菌。人因工作或生活接触这些致病菌。通过破损的皮肤而引起感染。与其他同类真菌病一样。传染途径通过皮肤者。损害常为局限性。

  【临床表现】

  随病原菌菌种。发病部位和病期及机体情况而异。但基本特点一致。病原菌通过破损处侵入皮肤。引起丘疹。脓疱或结节。不断扩大。随后结节软化。破溃。流出带有不同颜色的颗粒。常见损害一边愈合结疤。一边向外围扩散。重复结节。化脓和纤维化的过程。日久有瘘管形成。淋巴管阻塞。骨质破坏。筋腱收缩。纤维增生。以致病足缩短增厚。从结节到瘘管形成。一般需1年左右。缩短增生则需5年。10年不等。有继发感染者。附近淋巴结可肿大。但不痛。足菌肿好发足部。通常为单侧。据墨西哥35例和苏丹211例分析。发生于足部者分别占33.4%和79.6%;小腿为26.9%和9%;手2.3%和6.6%;臀部2.6%和14%;臂8.6%和1.9%;颈2.3%和0.9%;腹壁1.7%和0.5%;其它还可发生于膝。股。胸壁等处;但很少转移。个别病原菌(如奴卡菌)由于菌体小。可能通过血循环扩散至肺或其它部位。主观感觉除痛或局部不适外。无全身性症状。

  【实验检查】

  诊断足菌肿的关键是真菌检查。首先是找寻颗粒。由于脓液很少。有时不到1ml。加上颗粒又小。因此不易被发现。特别是存在继发感染时。找不到颗粒。则检查常为阴性。一般初起损害。特别是尚未破溃。又无继发感染时。容易找到。将颗粒置玻片上。加1滴10%氢氧化钾液或生理盐水。覆上盖玻片。既不压。也不加热。在低倍镜下观察。可见排列成肾形或其它形状的真菌。通常外围菌鞘。有时颗粒与脓细胞难以区别。但真正颗粒用接种棒压之不碎。加氢氧化钾不溶。如损害已破溃。又有继发感染。脓液又少。找寻颗粒比较困难。可用无菌纱布条塞入瘘管。隔日取出。用生理盐水冲洗纱布条。随后颗粒沉入瓶底。颗粒少时。颜色不显。如颗粒多。则黄。白。红。黑很易区别。取颗粒再接种到沙保氏琼脂或其他特别培养基。待生长后。鉴定菌种。如疑为放线菌性。则培养基内不宜加抗生素。

  【病理说明】

  皮肤和皮下组织显示具瘘管的化脓性肉芽肿。可见典型颗粒。少数病例还可表现退行性肌炎。淋巴管炎。骨膜炎。骨质溶解和骨纤维变性等变化。

  【诊断说明】

  足菌肿的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有诊断价值。但必须配合真菌检查。以确定疾病性质并提供治疗依据。

禾木声明
    本疾病库所提供的有关疾病检查、诊断、治疗心脏预防等所有信息,仅供网友参考和学习,不能代替任何医生的处方和医嘱。

    如果遇到具体的疾病问题,建议尽快到正规医院寻求医生帮助。

    如果您对疾病库有任何建议和意见,请联系400-700-8575。
禾木疾病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