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收录疾病10312
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 (别名:暂无相关信息)
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的图片
所属部位: 腹部
症状体征:由于是体表畸形。易于诊断。除临床检查外。还必须进一步测定..  详细...
咨询保健问题 购买保健产品 健康自测

介绍
  

  概述

  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anorectum development malformation inborn)多见,并且类型众多,直肠盲端和瘘管的位置各异。其发病率在新生儿中为1∶1500~5000,占消化道畸形的首位。男性多于女性,高位畸形在男性约占50%,女性占20%。各种瘘管的发生率在女性为90%,男性为70%。合并其它先天性畸形的发生率约有30~50%,且常为多发性畸形。有家族史者少见,仅1%。有遗传性,但遗传方式尚无定论。

  病因

  1.胚胎学病因

  肛门和直肠的发育,发生在第4周~6个月期间,胚胎长度为4~200mm阶段。在胚胎4mm时,后肠扩大与尿囊相通,形成泄殖腔,为一盲囊,中肾管开口于泄殖腔内。胚胎5mm时,泄殖腔与尾肠延伸相通。在体壁的腹侧有泄殖腔膜,系外胚层与内胚层相融合的很薄组织,使泄殖腔和体外相隔。第4周泄殖腔开始分成两部分,背侧部形成直肠,腹侧部称为尿生殖窦。其分隔过程是中胚层组织向尾侧方向生长,称为Tourneaux′s褶。间质从侧壁向内侧方向增生,称为Rothke′s襞。两种组织结构在中间融合形成尿直肠膈。

  随着泄殖腔的分隔,泄殖腔膜也被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为尿生殖窦膜,后侧成为直肠膜,并构成原始会阴。在第7周末,尿生殖窦向外开口,第8周时直肠肛膜破裂。在此之前,从第5周开始,外胚层向内发展形成肛凹,并逐渐加深接近直肠,最后两者相通。

  生殖器官和会阴的形成与上述发育过程同时进行。在女性:内生殖器官是由苗勒管形成,向下延伸至中胚层的泌尿生殖隔深处,其中段和下段融合,形成子宫和阴道,未融合部分形成输卵管,中肾管退化。生殖襞的后半部与尿直肠隔的会阴距状突融合,形成会阴和叉状的阴道前庭原基,其前半部形成小阴唇,生殖隆凸未融合而形成大阴唇。在男性:内外生殖器和会阴形成时,睾丸发育,中肾管形成输精管,苗勒管退化。生殖襞向中线靠近覆盖尿生殖窦孔,并逐渐愈合形成球部和阴茎部尿道。生殖隆凸形成阴囊。在胚胎第4个月时,会阴向前后方向迅速增长,使肛门移到正常位置。

  直肠肛门畸形的发生是胚胎发育期发生障碍的结果,男性和女性基本上是相同的,仅是解剖上的区别。泄殖腔分隔过程的结果,尿生殖窦与肛门直肠窦之间相通,构成高位或中间位畸形,发生各种肛门直肠发育不全及直肠与尿道或阴道间的瘘管。肛门后移过程障碍和会阴发育不全的结果,构成低位畸形,发生肛门皮肤瘘,肛门前庭瘘,肛门狭窄等。

  2.局部解剖

  肛门直肠的局部解剖和排便控制机理是个复杂问题。新生儿肛管长度1.2cm(0.8~2cm),直肠长度5.2cm(3.5~7.5cm),近肛门处存在前凸的直肠会阴曲,肛管纵轴与会阴平面交角85°(60~90°)。腹膜反折距肛门约2.9cm(2~4cm),骨盆神经从位于骶前距肛门约3cm。直肠末端的环肌束向下延伸并增厚形成的括约肌,是平滑肌,呈不自主的收缩状态,以闭合肛门。环绕直肠的外括约肌是横纹肌,可随意志而收缩,包括尖顶袢、中间袢和基底袢三个肌群。肛外括约肌与耻骨直肠肌应视为一个统一体,共同构成控制排便的三个重要肌环,称为三环系统 (triple loop system)。具有直接反向压迫作用和绞锁机制,对肛门进行有力的控制。三环袢完全损伤,即导致肛门失禁。在肛管盲肠畸形时,各肌纤维发育不正常,纤维走向亦有改变。外括约肌包括耻骨直肠肌肌纤维称为横纹肌复合体(striated muscular co mplex),以利手术进行。直肠耻骨肌在直肠肛管交接处形成一个环状吊带,称为耻骨直肠环(Pubo-rectl sling),收缩时增加直肠下段的压力,起到排便的控制作用。盆腔肌左右两束肌群总称肛提肌,形成小骨盆腔内协调的收缩作用,帮助排便。联合纵肌是内、外括约肌间的纤维性组织,起固定肛管作用并协助排便。肛管直肠畸形手术时,应尽量保持肛门直肠周围肌群的完整性,以获得较完善的排便功能。

  病理分型

  肛门直肠畸形的分类方法很多。1970年经Stephens倡议而制定的高位、中间位和低位的国际分类法,以直肠盲端与肛提肌和耻骨直肠肌的关系作为区分,在骨盆的侧位X线片上,从耻骨体中点至骶骨尾骨之间的连线,即耻尾线(PC线)作为耻骨直肠肌位置的标志(图27-1)。直肠盲端位于此线以上者为高位畸形,位于此线或稍下方为中间位畸形,低于此线者为低位畸形,同时又按性别、瘘管的有无、部位而分为许多病型。由于此分类法过于复杂,影响临床应用,为此,1984年世界小儿外科医师会议又重新讨论,仍以国际分类法为基础,制定比较简化的方案。

  直肠肛门畸形新分类法:

  (一)男性

  1.高位畸形

  (1)肛门直肠发育不全:①直肠前列腺尿道瘘:瘘管开口于后尿道,无肛门内括约肌、外括约肌不明显,盲端位于PC线上。②无瘘:盲端与尿道间可有纤维索带连接,无肛门内括约肌,仅有外括约肌痕迹,盲端平或高于PC线。

  (2)直肠闭锁:直肠盲端止于不同高度,肛门及肛管正常,有肛门内、外括约肌及提肛肌,且与肛管保持正常关系。

  2.中间位畸形

  (1)直肠尿道球部瘘:直肠盲端位于尿道球部海绵体肌之上,耻骨直肠肌包绕直肠盲端瘘口、肛门内括约肌缺如,直肠盲端位于PC线与I线之间。

  (2)肛门发育不全、无瘘:直肠盲端终于尿道球部海绵体肌之上,耻骨直肠肌环绕直肠盲端。肛门内括约肌缺如,外括约肌仅见痕迹,直肠盲端位于PC线与I线之间。

  3.低位畸形

  (1)肛门皮肤瘘:瘘管开口于肛门至尿道背部正中线上的任何部位,以阴囊部居多。肛管呈瓣状,瘘管被菲薄的皮肤缝掩盖。耻骨直肠肌正常。

  (2)肛门狭窄:肛门及内、外括约肌正常。

  4.罕见畸形。

  (二)女性

  1.高位畸形

  (1)肛门直肠发育不全:①直肠阴道瘘:直肠盲端开口于阴道后壁中部。②无瘘。

  (2)直肠闭锁。

  2.中间位畸形

  (1)直肠前庭瘘:直肠盲端位于PC线上或稍下,瘘管长1~2cm,通过耻骨直肠肌,沿阴道后壁开口于阴道前庭窝。

  (2)直肠阴道瘘:瘘管开口于处女膜上方,耻骨直肠肌环绕直肠盲端与瘘管。

  (3)肛门发育不全、无瘘:直肠盲端终于阴道下端平面,尿道及阴道正常。直肠盲端位于I线或其下。

  3.低位畸形

  (1)肛门前庭瘘:瘘管甚短,直肠与阴道紧密相邻。耻骨直肠肌正常,有肛门内括约肌痕迹。肛门外括约肌有时存在,瘘口位于阴道前庭部,瘘口周围为粘膜。

  (2)肛门皮肤瘘。

  (3)肛门狭窄。

  4.泄殖腔畸形

  5.罕见畸形

  合并畸形

  (一)泌尿生殖畸形 一组报告200例中,28%伴有泌尿系畸形,其中15%是影响生命的,20%发生严重泌尿系感染,半数在泌尿系与直肠之间有瘘管存在。高位畸形发生率为54%,低位为16%。因此必须早期进行系统检查,了解瘘管的部位,膀胱输尿管返流情况,要在肾功能损害之前进行矫治和早期闭合瘘管。

  (二)心脏畸形 由于发生肛管直肠畸形之时,恰在心血管系统发育的时期,因此伴发畸形亦多,占7%~12%,较一般小儿发生率高20倍,最常见的是四联症和室间隔缺损。

  (三)胃肠道畸形 无肛伴食管闭锁是最常见的,发生率在10%左右。其它肠道畸形约有4%,如肠旋转不良和肠闭锁,因此,当发现消化道下段有畸形时,应仔细检查消化道上段。

  临床表现

  婴儿出生后仔细观察会阴部即可发现在正常肛门位置没有肛门,特别是生后24小时不排胎便,就应及时检查。如能早期发现,其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低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