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收录疾病10312
外阴白色病变 (别名:外阴白斑、外阴白色病损、外阴白色病变或外阴营养不良)
外阴白色病变的图片
疾病名称:外阴白色病变
所属部位: 生殖部位
就诊科室: 妇产科 妇科
症状体征:外阴奇痒为主要症状搔痒时间从发病到治疗有2~3月之内,也..  详细...
咨询保健问题 购买保健产品 健康自测

介绍
  

  外阴白色病变
  外阴白斑又叫外阴白色病损、外阴白色病变或外阴营养不良。中医认为是由于擦肝经湿热下注所以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所谓外阴白斑实际上是指外阴局部神经与血管营养障碍引起的组织变性与色素改变的疾病。临床上常常把外阴局部的皮肤与粘膜变白变粗或萎缩性疾病,统称为“外阴白斑”。
  外阴白斑分哪几型
  1、皲裂性外阴白斑。皮损区有白色斑块,粗糙,并有裂口,剧痒等症状。
  中医治疗:活血化瘀、疏肝解郁、杀虫除湿、益气养肤,内服外涂增加微循环使局部营养改善。
  2、增生型外阴白斑。皮损区有不同程度增厚,表面可有皲裂脱屑。
  中医治疗:益气活血、除风祛燥、李气养阴、养肤柔肤,内服外敷充盈外周血管使硬化的局部皮肤软化。
  3、萎缩性外阴白斑。皮损区为白色斑块,皮肤有不同程度的变薄,光亮,典型者皮损区似卷烟纸样。病变分布在许多病例中是融合性的,少数呈散在性的。严重者阴蒂萎缩消失,包皮紧缩,皮皱变平,阴道开口形成窄缝。
  中医治疗:祛风杀虫、滋养神经、益气活肤、软化角质,内服外涂使局部血管充盈饱满。
  4、混合性外阴白斑。外阴皮肤变白,有时呈萎缩变薄和肥厚粗糙的皮损区相同。有时外阴的一处呈萎缩,另一处则呈肥厚性改变。而且伴有皲裂,剧痒等症状。
  一组女性外阴部慢性营养不良性疾患。表现为外阴部皮肤粘膜变白、萎缩变薄、脆或粗糙增厚,并伴有瘙痒。外阴慢性营养不良有增生型、硬化苔藓型及混合型3种类型。病因不明,可能与过敏、慢性刺激、营养缺乏、自身免疫、代谢障碍有关。一般发生在30~60岁妇女,偶见于10岁以下幼女,患者常感外阴部奇痒难忍,或有烧灼感及刺痛,大小便后加重。阴唇萎缩,粘连或增厚,失去弹性,有时伴有皲裂,严重时可有性交困难。病程长,经常反复,个别病例可发生癌变,因此要长期随访。治疗原则为止痒、消炎、润肤及改善局部营养。中西医结合本标兼治。手术效果不理想,复发率高达50%。
  【概述】
  外阴白色病变,亦称慢性外阴营养不良,系指一组女阴皮肤、粘膜营养障碍而致的组织变性及色素改变的疾病。以外阴干痒,出现白色斑片并逐渐表面角化、粗糙变硬乃至皲裂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分增生型、硬化苔藓型及混合型三型。以30岁以上妇女多见。本病病因不明,晚期少数可发生癌变。现代西医学以往主张手术,但复发率甚高。目前多采取局部用药治疗,有一定效果。
  针灸治疗本病,在古文献中尚未查阅到有关记载。现代较早的报道,见于70年代末[1]。从80年代开始,不少单位开展对本病的治疗并且取得较好的效果。在针灸之法上,除了采用主的毫针刺、艾灸、耳针、穴位注射、穴位激光照射等外,还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如挖掘民间传统的麻线灸法,配合中草药外用,效果较好[2];又如将近年新研制的电热针方法,通过针刺局部热辐射扩散,可使白斑面积缩小,颜色改变。另外,发现运用子午流注针法在改善全身症状上较之普通针法疗效更好[3]。根据近年来报道的700余例统计,有效率在90%以上。
  针灸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机理,近年来也作了一些工作。实验研究中观察到,针灸治疗后可使E-玫瑰花形成及免疫球蛋白原偏低的均值提高,表明是通过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来达到治疗目的的。
  【治疗】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横骨、会阴。
  配穴:血海、神门。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每次取2~3穴(均双侧)。用激光针灸治疗仪,波长6328埃,功率3~5毫瓦,光斑直径2毫米左右,照射距离为2~5厘米,每穴照射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35例,痊愈10例(28.6%),显效为13例(37.1%),有效8例(22.9%),无效4例(11.4%),总有效率为88.6%[9]。
  电热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会阴、曲骨;2、阿是穴。
  配穴:中极。
  阿是穴位置:病损区(下同)。
  (二)治法
  每次仅用1组主穴,如疗效不显再加中极,或两组主穴同时应用。进针时,均采取平刺或斜刺法,针体与皮肤呈15~45度。进针方向,腧穴均朝病变部位,阿是穴不论。进针深度为1.5~2.0厘米。其中萎缩型者表皮菲薄,皮下血管少,宜深刺其病变处;而增生型皮肤增厚或水肿,皮下血管较前者丰富,可浅刺。体穴每穴进1针,阿是穴进针根数据病损面积大小而定。针毕后开动电热针机,电流强度为50~70毫安。进针后5~10分钟,测皮肤温度,控制在37℃~42℃。留针30~40分钟。治疗初期宜每日1次,7~10日后改为隔日1次,3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临床痊愈:阴痒、阴痛等自觉症状消失,女阴粘膜色泽、弹性恢复正常;显效:自觉症状消失,白色病变区的色泽转成粉红色或淡黄、淡褐色,弹性基本恢复;有效:阴痒、阴痛等症状减轻,色泽变化不明显;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变。
  共治430例,按上述标准,治愈率为66.0~88.0%,有效率为95.0~100%。曾对停针半年以上的62例病人进行随访,有随访结果的58例,其中疗效巩固在出院水平者52例(89.7%),退步者6例(10.3%),说明有一定远期疗效[4~7]。
  艾灸加耳针
  (一)取穴
  主穴:足三里、三阴交、阿是穴。
  配穴:神门、外生殖器、皮质下、内分泌(均为耳穴)。
  (二)治法
  主穴用艾灸,配穴用耳针。先针1侧耳穴,以5分毫针选择压痛明显处刺入,得气后留针30分钟。另一侧耳穴,可贴敷磁珠(380高斯)。在针耳针时,可艾条灸主穴,阿是穴用回旋灸,余穴用雀啄灸,每穴10~15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以上方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20例,结果治愈9例(45.0%),显效8例(40.0%),有效3例(15.0%),总有效率为100%[10]。
  综合法
  (一)取穴
  主穴:曲骨、横骨、肾俞、阴阜穴、三阴交。
  配穴:外生殖区、皮质下、神门(均为耳穴)。萎缩加脾俞、血海、坐骨点;瘙痒加阴廉、太冲。
  阴阜穴位置:阴蒂上方旁开1横指处。
  坐骨点位置:坐骨棘处。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4~5穴,要用毫针刺法。曲骨、横骨,直刺2~2.5寸深,使针感放射至会阴部。可在针柄上加1寸长之艾段施温针。肾俞,斜刺向脊柱,成75度角,局部得气后,施捻转补法。阴阜穴,沿皮顺大阴唇向下刺,达阴道口水平,以两侧大阴唇有膨胀感为度。三阴交,针尖略向上进针,用提插探寻法,使针感上传,用平补平泻法。均留针20~30分钟。
  配穴据症选用。耳穴,用毫针刺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至1小时,亦可用埋针法,每周换2次。前者双侧同用,后者只用1侧,左右交替。脾俞、血海、坐骨点,采用穴位注射法,药液为维生素B12(含量100微克/毫升)或丹参注射液,每穴注入1~2毫升,每次选1~2对穴。其中坐骨点宜选用长针头,针向阴道口方向呈45度角刺入,刺入1.5~2寸,针感向阴道口上下放射,缓缓推入药液。其他配穴,用针刺法,得气后平补平泻,留针20~30分钟。上述方法均为隔日1次(耳穴埋针除外),10次为一疗程。停针5~7日后,继续下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123例,以上述标准评判,痊愈23例(18.7%),显效49例(39.8%),有效46例(37.4%),无效5例(4.1%),总有效率为95.9%。其中,以瘙痒、疼痛及外阴色素减退或恢复正常,效果较好,在898.~97.6%之间,而萎缩恢复略差,为63.90%[3,8]。
  麻线灸法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药麻线制备:将元麻(黄麻)搓成棉线粗细一条,放在20%雄黄酒中浸泡8~10天,取出阴干,放入瓶内,再加少许麝香、雄黄、艾绒,密闭瓶口备用。
  操作法:先以消斑洗剂薰洗外阴部,然后将点燃之药麻线快速点状触灼阿是穴。灸毕以香油调搽剂敷患处;如为干痒明显者,可用软膏涂敷。麻线灸每日2~3次。配内服药,每日1剂。30日为一疗程。
  消斑洗剂:苦参、蛇床子各15克,黄柏、

禾木声明
    本疾病库所提供的有关疾病检查、诊断、治疗心脏预防等所有信息,仅供网友参考和学习,不能代替任何医生的处方和医嘱。

    如果遇到具体的疾病问题,建议尽快到正规医院寻求医生帮助。

    如果您对疾病库有任何建议和意见,请联系400-700-8575。
禾木疾病库